北京的吃,除了豆汁灌肠之类的风味小吃,好像还真的没什么本地菜系。北平楼那是家常菜,谭家菜那是官府菜演变来的,其他的也不过是鲁菜的改良版。这就弄出了一局面,在北京吃,反而能吃到各个地方的风味菜系还原汁原味儿,而且,大伙儿来者不拒。 各个菜系走一遍,也有吃腻的时候,新鲜口味总是受欢迎,亚洲题材又大热,这就不得不说到泰国菜了。 说起来,原先根本不爱吃这口儿,里面就是咖喱啊,柠檬叶啊,香茅草啊,鱼露啊辣椒啊之类的。有个哥们儿巨坏,他说东南亚菜系爱用调料是因为那边儿天气太热,东西一搁就坏,就靠调料来保鲜和压那馊味儿。其实人家那边新鲜原料才多呢。估计小时候不爱吃,是因为营养没跟上,所以只觉得猪肉香,现在吃起来,那感觉又是不一样了。 酸辣开胃新鲜,是泰国菜的特点,尤其适合被大鱼大肉搞坏了胃口的人。北京城里印象中比较早的是亚洲之星的泰明珠,现在不知道那家店跑到哪儿去了,在当年,完全可以算泰国菜的启蒙老师--什么冬阴功汤啊木瓜沙拉啊都是在那儿见识的,甜品的味道也是一流。再后来,大大小小的馆子也多了。一个特点就是:店面都巨奢华。比如丽都饭店里那家的金碧辉煌,坐在地上的矮沙发,比如粉酷里面漂浮的莲花,从天花板垂落的深深浅浅的粉色紫色轻纱……直接就想起"糜烂"、"奢侈"这样的字眼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贵,真贵。花那么多钱,好像也只能偶尔去尝个新鲜。连为人民服务那样的馆子,价钱有时候都吓人民一跳。 后来爱吃的人终于找到了一家小馆子,就是友谊商店北边的柠檬叶。门面不大的一家店,干干净净的也不引人注意。后来上了贼船去过两回,发现居然是出乎意料地火爆,里面总是满满登登的人。吃馆子有个最主要的判断,就是看里面人多不多,要是人多,那就说明味道肯定是不错的,并且很便宜。 味道果然是不错的,香兰叶冰茶非常爽口,抛饼也有,水准也高。咖喱香草什么的更不用说。关键是便宜,中午三十八块的自助热闹非凡,去了几次,都快变成食堂了。长期蹲在那儿的话,琢磨着顾客之间都该互相认识了。所以有时候忍不住想,到底是吃得舒服重要还是待得舒服重要。要知道,人都有惯性,去过一个地方就忍不住总是要去。 谁说开饭馆儿就不需要人格魅力啦,有时候一个好老板就是人气的保证。当年吃荷风轩就是如此,如今赖在柠檬叶也是一样。一个特酷的老板娘,看人冷冷的。不过去多了,就发现和门口的标志一样,都是假象,巨贫。哈哈。她的口头语是"郁闷",通常点一根烟坐在那儿跟客人闲聊。去了几次,周围的客人是干什么的哪国人都清楚了。简直就是一个社交场所,连我给MM买的花儿都可以扔在她店里叫人去取,吃饭吃到这个水平,谁说,俺们是光出来吃饭的? 唉,好像自己从来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不过在北京吃东西,除了吃味道,还要吃环境,还要吃气氛。好吃的东西,也要找个舒服的姿势把它吃下去。热带的美食遇见北京人民的热情,还就真擦出火花儿了。 |